过往在体育类纪录片中,尤其是反映失利题材的背景下,导演们往往关注的是更大的“格局”,他们希望通过还原整个事件的全貌,这背后方方面面的内幕来剖析一直球队失利的原因。
不过,这部《罗斯托夫的14秒》显然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其实从片名上来说,导演就已经把自己的意图告知了大家。这部纪录片就从这简单的14秒入手,通过28台摄像机机位的多角度回放,去再现这14秒整个过程中,日本队员、比利时队员们的选择、判断,穿插当事球员自己的回忆和解读,让人去体味这14秒钟对于本场比赛的胜负,究竟意味着什么。
贾天宁就表示:“这14秒里发生的事包括:本田发球前的选择、德布劳内球起之后的角色转换、库尔图瓦得球之前的观察、吉田麻也转换瞬间的迟疑、山口萤在“上”与“退”之间的判断,长友佑都在“区域”还是“盯人”上的决策、卢卡库粗中带细的脑后长眼、长谷部诚在国家队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遗憾的一次触球……等等关于“阅读”与“选择”的细节。这14秒所涵盖的这些因为阅读比赛维度不同、产生选择不同,最终产生不同结果的每一个细节,所体现的,是关于比赛阅读能力在足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从这一点来说,这部纪录片将日本人“轴”的特性显露的一览无遗,他们不喜欢用过多的煽情,华丽的辞藻,和更多安慰性的话语来看待世界杯输给比利时。哪怕在很多人看来,以日本队的水平,能够在世界杯淘汰赛,面对后来的季军比利时队,一度两球领先对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但在日本人看来,输了就是输了,而且他们输了还要把为什么输了去弄清楚,想明白。为了去弄明白为什么输了,NHK问自己人(日本队员),问其他人(足坛名宿),甚至要去问对手(比利时队员、教练)。分析、思考、反思的部分也占据了全片最大的篇幅。这不仅仅只是日本队一次世界杯之旅的告一段落,也是对于赌上一切的日本国脚们,一堂生动的人生体验课。我想,这就是这部纪录片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之一。
日本人的复杂属性——反思精神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喷,日本人怎么会有反思精神呢?他们不是口口声声对当年侵略中国的事实百般抵赖甚至轻描淡写吗?没错,这也是日本人乃至日本整个国家非常矛盾的一点。一方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极端群体,对于侵略中国等历史罪行顾若惘闻。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看到竞技体育中,日本的队伍、队员那种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
这自然和日本的文化构成不无关系,有不少专家就分析称:“日本的文化更像是耻感文化,而不是类似西方的罪感文化,他们天生不认为自己生下来带着原罪。但如果有人当众揭穿他的过错,他会感到非常羞耻,结局无外乎向揭穿自己的人发起挑战,试图证明自己并非如此。亦或者,自己默默扛着乃至切腹自尽。”
这部纪录片同样也是如此,从整部纪录片来看,联系这14秒绝杀过程中间的纽带,就是日本队员们的反思精神。
从开任意球的本田圭佑、争顶失败的吉田麻也、再到试图抢断德布劳内失败的山口萤、统筹整个比赛的主帅西野朗,甚至在这14秒绝杀故事前,比赛中发生一次离奇失误的长谷部诚,都在反思。
每个人都在回忆、都在思考、都在总结,是不是自己在这14秒的过程中,每一个判断、决策,都做到了尽善尽美,自己如果能够做得更好一些,是不是能够改写查德利进球的结局?
这样的集体反思让我感到有些不寒而栗,或许这就是那个让我们感到非常矛盾的日本,一个在文化的两面性上,展现出来奇怪对立性的民族。反思贯穿于这部纪录片的始终,但这难道就是本片的唯一意义吗?
敢于面对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
在我看来,事实上这部纪录片真正的精华并非对于这14秒故事背后的分析和探讨,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它毕竟是一个过去的事情,你无论再怎么分析也无法改变它已经既成的事实。
本片中,给我带来真正触动的是第47分钟后,也就是全片临近尾声时的几个片段,日本的几位新星:南野拓实、堂安律等人都在表达对罗斯托夫14秒事件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这件事情能够成为激励自己的一个动力,为了日本队,也为了将来的自己去更加努力地奋斗。
字幕翻译来源为B站Up主Osakoo
我觉得,这或许才是全片真正的意义。敢于面对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我觉得这句话既是对日本队员们的褒奖,也是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提醒。
在目睹了前辈们惨烈的失败后,长友佑都们这样深刻的反思,又如何不会警醒、激励久保建英们,在未来的22年世界杯,乃至更加遥远的比赛中,去更好的为日本队表现呢?
很多时候,我们在舆论上给队员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有些队员们在压力下不敢去担责、逃避责任。老的队员不敢正面去反思自己,你又如何能指望新一代的队员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长友佑都在纪录片中的反思。(字幕翻译来源为B站Up主Osakoo)
我们并不是希望能够有人来背锅就好,关键是一次失利,失利的原因、经验、教训我们在过去的将近二十年时间得到的少之又少,从02年首次杀入世界杯开始,中国足球一次次的让我们充满希望又变成失望,甚至到最后变成绝望。正如同贾天宁所言:“这14秒,日本队输在了观察和决策,而属于中国足球,输在在乎这14秒的人,少之又少。”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不正是中国足球的参与者们,缺少反思精神的体现吗?
结语
这部纪录片的爆红,我想除了足球层面、文化层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方面也在于纪录片本身的叙事和给人整个的观看体验都非常好。
在近几年,李娜的自传电影,电影《中国女排》的项目的不断推进,也可以看做影视圈对于体育题材的一次集中探索。或许,在未来的有一天,我们也期待能够拍出中国版的《罗斯托夫14秒》。
就好像被叙利亚绝平的那场世预赛,我们就能够拍出一部《马来西亚的三分钟》。我们期待,武磊、蒿俊闵、曾诚们,能够像长谷部诚们一样,认真的坐下来,没有谩骂的压力,没有对问责的担心,就静静地在镜头前坦露自己的心声。我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这或许也是中国足球的一个进步,即便它可能是从一次失败中得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