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生活几年后,辛格浩凭借勤奋努力,得到了一个借贷人资助的机会,后者被他的拼搏精神打动,并决定借款支持他的创业梦想。辛格浩的第一次创业在日本设厂,但不久后,他的工厂就因战争爆发而被炸毁。幸运的是,借贷人再次出手相助,辛格浩得以重建厂房。几年后,他不仅成功偿还了债务,还送给借贷人一套房子作为回报。
在这一时期,辛格浩为自己的企业命名为“乐天”,并推出了乐天口香糖,这个品牌一度传回韩国。辛格浩心中最渴望的,是将乐天带回故乡,但由于战后日本长期未能与周边国家恢复正常外交关系,这一愿望始终无法实现。直到1965年日韩邦交正常化,辛格浩才带着希望回到韩国,开始投资建设乐天制果公司。
受日本影响,辛格浩特别注重产品质量,乐天的产品因此成为了质量的象征。凭借这一点,乐天迅速在韩国市场站稳脚跟,并扩展至酒店、机械、食品等多个行业。到2002年,乐天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41家子公司、45000名员工,总资产超过30兆韩元的全球性企业集团。在韩国四大财团——三星、现代汽车、LG和SK的背后,乐天位居第五。
乐天在韩国的辉煌发展并未止步,辛格浩更有着雄心壮志,将目光投向中国、俄罗斯、美国和欧洲等全球市场。在辛格浩的领导下,乐天在全球近20个国家建立了零售、食品、旅游、石化和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商业帝国。1994年,乐天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乐天玛特超市于1998年在中国开设首家门店。短短几年间,乐天玛特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开设了大量门店,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境内拥有300家实体店、年销售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巨头。
然而,正当乐天在中国市场如日中天时,企业管理层的一项决定却彻底摧毁了乐天在中国的广泛市场。2016年9月30日,韩国国防部宣布将在乐天集团的一块土地上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萨德系统作为一种高空区域防御武器,背后主要是美国的推动,部署在中国周边无疑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感。
萨德计划的入韩问题,长期以来一直遭到中国的反对。而这一敏感的军事议题却被乐天集团卷入其中,乐天集团在2017年2月27日宣布,愿意提供土地支持萨德系统的部署。这个决定表面上看似是支持美国和韩国的军事合作,实则为乐天自己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这一决定很快引发了中国消费者的愤怒与强烈抵制,许多消费者开始自发地在街头举行抗议活动,而中国的电商平台则迅速将乐天的产品下架。乐天公司门口一度挤满了记者和抗议民众,昨日还繁忙的乐天玛特超市,第二天却人影稀少。记者走访北京丰台区的乐天玛特发现,尽管工作人员依旧在忙碌,但顾客已寥寥无几,整座超过千平方米的超市,顾客数远不及工作人员。
在面对中国消费者的强烈反应后,乐天集团迅速陷入困境。根据中央日报的报道,乐天玛特在中国的经营几乎停滞,营业额急剧下滑,下降幅度超过94%。据乐天内部销售部门统计,仅三个月内,乐天损失了高达3000亿韩元的收入。而与此同时,门店的租金、员工工资等固定支出仍在持续消耗着乐天的资金。仅乐天在中国的员工薪资,每月就需支付超过5600万人民币。
乐天在免税店、旅游项目和金融领域等业务也遭遇了巨大的冲击。综合来看,乐天因萨德事件的总损失已超过5000亿韩元,甚至有分析认为,最终的损失将可能达到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韩国GDP的0.5%,占乐天所有亏损的30%。
然而,乐天集团的最大困境,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更在于中国消费者对其的彻底抛弃。尽管乐天副总裁黄玗圭曾在2017年4月的发布会上坚称,乐天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依旧计划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但这一番言辞并未能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原谅。中国民众并没有理会乐天的表态和尝试挽回的举措,因为这一次,乐天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任何言辞都无法抚平民众的愤怒。
三个月过去,乐天的销售并未得到预期的回暖,反而进一步恶化。美国和韩国方面对于萨德部署的决心未曾动摇,而乐天又无力在国内政治环境中找到帮助。最终,乐天决定从中国市场撤出,并将部分资产转移至东南亚,试图在其他市场找到生机。然而,即便如此,乐天也未能成功扭转局面,企业的困境仍在加剧。
乐天的衰落,其实早在辛格浩执掌时期就埋下了伏笔。2009年,韩国女星张紫妍自杀,留下了一份揭露韩国政商黑幕的遗书,其中提到辛格浩父子与她有不当行为,这一事件在韩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乐天的形象因此大打折扣。此后,乐天集团内部也因继承问题爆发了严重的家族纷争,辛东彬与哥哥辛东主为了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乐天集团的管理层处于动荡之中。
2017年3月,乐天高层再度爆出丑闻,辛东彬等高管被指控贪污、偷税漏税,并被法院判刑。在此背景下,乐天的公众形象更是跌入谷底。2018年,辛东彬因贿赂事件被判刑,并面临赔偿巨额资金。
乐天的困境不仅仅来自内部的权力斗争与管理失误,还有外部环境的恶化。随着乐天与日本的深厚关系,乐天成为韩国民众反日情绪的替罪羊。更为糟糕的是,乐天在面对中国消费者的强烈反应时,选择了进一步加剧矛盾的举措,最终导致了品牌的彻底崩塌。
乐天的经历,清楚地展现了“自作孽,不可活”的深刻教训。这家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企业,由于管理层的盲目决策和不断累积的负面事件,逐渐走向了衰败。如今的乐天,已无力回天,未来的命运只剩下垂死挣扎,最终走向消失的结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