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集聚各类基金超 2800 家,规模达 4.3 万亿元,2024 年为大湾区企业提供债权融资 3200 亿元。
河套 “科汇通” 试点破解科研资金跨境流动难题,相关经验已在全国 16 个地区复制推广。
2024 年,深圳跨境收支规模位居全国第三,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 5.64 万亿元,同比增长 34.1%,稳居深港间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
交通枢纽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2024 年旅客吞吐量 6147.7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 188.1 万吨,新开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 19 条,累计达 89 条。
深圳北站日均发送旅客 32.8 万人次,高铁网络覆盖全国 98% 的百万人口以上城市,1 小时直达广州、东莞,3 小时贯通粤港澳大湾区。
其空铁联运系统实现 “票务通、行李通、信息通”,旅客从下车到完成换乘平均耗时仅需 10 分钟,部分时段甚至可实现 “1 分钟极限换乘”,效率全国领先。
高校科创
深圳拥有普通高校 17 所(含中外合作办学),其中 “双一流” 共建高校9所(含各分校),在校大学生超 110 万人(含研究生)。
依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顶尖科研载体,2024 年深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8765 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56 件,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 18 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在人工智能领域,高校孵化企业超 3000 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 12 家,数量居大湾区第一。
医疗资源
深圳拥有 32 家三甲医院,每千人床位数 4.4 张,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达 35 个,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等新兴医疗机构在肿瘤免疫治疗、精准医学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4 年,深圳医疗服务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超 6000 万人口,跨境远程会诊量同比增长 120%,形成 “基层首诊 + 云端转诊” 的智慧医疗体系。
深圳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率达 72%,西门子深圳基地本土化率超 80%,其生产的全球首台 7T 超导磁共振仪已进入国内多家顶级医疗机构。
文化创新
2024 年,深圳接待游客 1.85 亿人次,旅游总收入 265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0.8% 和 11.3%。
华侨城文旅综合体、大鹏所城等景区通过 AR 导览、数字藏品等创新形式实现 “夜间消费占比超 55%”。举办 WTA 年终总决赛、深圳时装周等国际活动,带动异地消费占比达 78%,文旅消费国际化程度居全省首位。
作为 “设计之都”,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 10%,“科技 + 文化” 模式吸引 Z 世代游客占比达 72%。
民生福祉
深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11 万元,城乡收入比 1.68:1(全省最均衡),市场主体超 410 万户(占全省 1/3)。
深圳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 42%,房价收入比 13.8(低于广州的 15.6),成为大湾区青年落户首选城市。
在生态治理方面,深圳 PM2.5 年均浓度 18 微克 / 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 92.3%,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 100%,生态投入占比 GDP 达 3.1%,指标优于国内同类城市。
未来产业:战略平台的能级跃迁
深圳高技术制造业 2024 年增长 20.3%,增速领跑全国一线城市。
深圳光明科学城规划 99 平方公里承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标上海张江、北京怀柔,重点布局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 1 万亿元,培育出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独角兽企业 58 家,形成 “研发在深圳、转化在湾区” 的创新生态体系。
湾区引擎的持续动能
从经济总量到人均指标,从科技创新到民生福祉,深圳的领先优势不仅体现在数据层面,更源于其独特的发展基因。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正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技突破为支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这座城市的潜力,在大湾区的时代浪潮中,正激发出更澎湃的动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